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五律的平仄格律,以及五律平仄在线检测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- 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?
- 五律的四种平仄韵
- 五言律诗平仄格式
-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- 五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什么?
Q1: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五律/平仄
五言的/平仄,只有四个类型,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。即:
仄仄/平/平仄,
/平/平仄仄/平;
/平/平/平仄仄,
仄仄仄/平/平。
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,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/平仄格式 。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,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。
(1)五律仄起式
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
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
春望(唐代•杜甫)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掻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另一式,首句改为仄仄仄/平/平,其余不变。
(2)五律/平起式
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
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
山居秋暝(唐代王维)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另一式,首句改为/平/平仄仄/平,其余不变[11]。
七律/平仄
七律是五律的扩展,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。仄上加/平,/平上加仄。试看下面的对照表:
(1)/平仄脚
五言仄起仄收 ○○仄仄/平/平仄
七言/平起仄收 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
(2)仄/平脚
五言/平起/平收 ○○/平/平仄仄/平
七言仄起/平收 仄仄/平/平仄仄/平
(3)仄仄脚
五言/平起仄收 ○○/平/平/平仄仄
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/平/平/平仄仄
(4)/平/平脚
五言仄起/平收 ○○仄仄仄/平/平
七言/平起/平收 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
因此,七律的/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,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,即:
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
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
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由这两联的/平仄错综变化,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。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,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。
(1)仄起式
仄仄/平/平仄仄/平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书愤(宋代•陆游)
早岁那知世事艰?中原北望气如山。楼船夜雪瓜州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
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?
另一式,第一句改为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其余不变。
(2)/平起式
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另一式,第一句改为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其余不变[16]。
粘对
律诗的/平仄有"粘对"的规则。
对,就是/平对仄,仄对/平。也就是上文所说的:在对句中,/平仄是对立的。
五律的"对",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,即:
(1)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(2)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
七律的"对",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,即:
(1)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(2)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如果首句用韵,则首联的/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。由于韵脚的限制,也只能这样办。这样,五律的首联成为:
(1)仄仄仄/平/平,/平/平仄仄/平。
或者是:
(2)/平/平仄仄/平,仄仄仄/平/平。
七律的首联成为:
(1)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或者是:
(2)仄仄/平/平仄仄/平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粘,就是/平粘/平,仄粘仄;后联出句第二字的/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。具体说来,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,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,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。上文所述的五律/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,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。试看毛主席的《长征》,第二句"水"字仄声,第三句"岭"字跟着也是仄声;第四句"蒙"字/平声,第五句"沙"字跟着也是/平声;第六句"渡"字仄声,第七句"喜"字跟着也是仄声。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。 粘对的作用,是使声调多样化。如果不"对",上下两句的/平仄就雷同了;如果不"粘",前后两联的/平仄又雷同了。
Q2: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?
五言律诗平仄规律如下:
1、同句交替:
以五言为例,凡第一个节奏用“平平”,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仄仄”,第三个节奏又要用“平”,反之,第一个节奏用“仄仄”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平平”,第三个节奏就要用“仄”。七言诗则依此类推。是为组句规则。
2、上下句相对:
如出句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对句就要为“仄仄平平仄”,出句为“仄仄平平仄”对句就要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七言依此类推。是为组联规则。
3、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“粘”,即相同,是为组篇规则。
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,不存在上下联。律诗八句,每两句为一联,每诗四联。
平仄目的
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,可以取悦于读者,或可以传情达意,给人启发。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,读起来抑扬顿挫、朗朗上口,平仄之说就此诞生。
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,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,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,大大地误入歧途、有违初衷。
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、因地而异、因人而异,众说纷纭,难以统一、难以规范,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,学会的人无法运用,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,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。
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、服务大众,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,让人觉得高不可攀、望而生畏。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,应该走进课堂、走进课本、走进考卷,让教师、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、共同参与。
Q3:五律的四种平仄韵
五律平仄的基本句型也有四种组合方式,与七律的谱式编码相同。只是少了开头两字,首句的平起要改为仄起,或者是将仄起改为平起。
再来回顾一下五律的四种基本句型:
五律的四种平仄谱式如下所示:
第一式:首句仄起不入韵式
①②③④①②③④
第二式:首句平起入韵式
②④①②③④①②
第三式:首句平起不入韵式
③④①②③④①②
第四式:首向仄起入韵式
④②③④①②③④
五律的四种平仄谱式,其首句入韵或不入韵以及各平仄句型的数字编码,都与七律相同。
可照七律中的说法,理解记忆。
五律的平仄谱式的诗例,如下所示:
第一式:首句仄起不入韵式
《春夜喜雨》唐 · 杜甫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
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 (八庚)
第二式:首句平起入韵式
《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》唐・王维
天官动将星,汉地柳条青。
万里鸣刁斗,三军出井陉。
忘身辞凤阙,报国取龙庭。
岂学书生辈,窗间老一经。(九青)
第三式:首句平起不入韵式
《云阳馆与韩绅宿别》 唐 · 司空曙
故人江海别,几度隔山川。
乍见翻疑梦,相悲各问年。
孤灯寒照雨,湿竹暗浮烟。
更有明朝恨,离杯惜共传。(一先)
第四式:首句仄起入韵式
《伊川独游》 宋· 欧阳修
东郊渐微绿,驱马忻独往。
梅繁野渡晴,泉落春山响。
身闲爱物外,趣远谐心赏。
归路逐樵歌,落日寒川上。(十五删)
五律和七律的不同,是它们的正格谱与偏格谱恰好相反。在五律四种谱式中,第一式、第三式常见,第四式次之,第二式用得最少。
所以,五律的正格谱应该是第一式和第三式,偏格谱是第二式和第四式,这也是从五律使用频率统计中得到的。
五言律诗,齐梁时期主要使用的是第一式和第三式,唐代以後才发展出第二式和第四式。
Q4:五言律诗平仄格式
1、五言律诗,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,属于近体诗的范畴,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,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、对偶的新体诗,至初唐沈佺期、宋之问时基本定型,成熟于盛唐时期。全篇共八句,每句五个字,有仄起、平起两种基本形式,中间两联须作对仗。代表作品有李白的《送友人》、杜甫的《春望》、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等。
2、
第一种格式:首句入韵仄起式
(仄)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示例:(唐)许浑《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》
红叶晚萧萧,长亭酒一瓢。
残云归太华,疏雨过中条。
树色随山迥,河声入海遥。
帝乡明日到,犹自梦渔樵。
第二种格式:首句不入韵仄起式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示例:(唐)杜甫《春望》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掻更短,浑欲不胜簪
第三种格式:首句入韵平起式
平平仄仄平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示例:(唐)李商隐《晚晴》
深居俯夹城,春去夏犹清。
天意怜幽草,人间重晚晴。
并添高阁迥,微注小窗明。
越鸟巢乾后,归飞体更轻。
第四种格式:首句不入韵平起式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示例:(唐)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
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
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(说明: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;黑体字为韵脚,要求用平声)
Q5: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1、同句交替:
以五言为例,凡第一个节奏用“平平”,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仄仄”,第三个节奏又要用“平”,反之,第一个节奏用“仄仄”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平平”,第三个节奏就要用“仄”。七言诗则依此类推。是为组句规则。
2、上下句相对:
如出句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对句就要为“仄仄平平仄”,出句为“仄仄平平仄”对句就要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七言依此类推。是为组联规则。
3、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“粘”,即相同,是为组篇规则。
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,不存在上下联。律诗八句,每两句为一联,每诗四联。例如:
春望(杜甫)
国破山河在,(仄仄平平仄)
城春草木深。(平平仄仄平)
感时花溅泪,(平平平仄仄)
恨别鸟惊心。(仄仄仄平平)
烽火连三月,(仄仄平平仄)
家书抵万金。(平平仄仄平)
白头搔更短,(平平平仄仄)
浑欲不胜簪。(仄仄仄平平)
第一二句为“首联”,三四句为“颌联”,五六句为“颈联”,七八句为“尾联”。每联之内,平仄相对,上下联之间,平仄相粘(即相同),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。平白了这三个规则,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。
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,那就先别理这些,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。
另外,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,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,在仔细看看,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。
如第三句“感时花溅泪”,按规则应为“平平平仄仄”,但首字“感”是个仄声字,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?不是的,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:
“一三五不论、二四六分明”
实际就是说,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,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。正如例子中所见,凡平仄“不拘”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。
由于近体诗只能押“平”声韵,故凡要押韵的位置(五言的第五字、七言的第七字)只能用平声字,这是指偶数句而言,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,奇数句(第一三五七句)末字就要用仄声字。
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,前面说过,首句可以押韵,也可以不押,如果押韵的话,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“平”声字。
扩展资料:
五言律诗的平仄,有四个基本句式:(一)仄仄平平仄; (二)平平仄仄平;(三)平平平仄仄;(四)仄仄仄平平。
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,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。
第一种是以“仄仄平平仄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仄起仄收式。
第二种是以“平平仄仄平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平起平收式。
第三种是以“平平平仄仄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平起仄收式。
第四种以“仄仄仄平平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仄起平收式。
参考资料来源:人民网-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(诗词格律解说(7))
Q6:五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什么?
格律诗是由律句组成,句子之间相互遵守相对、相粘规则的诗歌文体。
所有格律诗的平仄关系都是由首句决定的——后面的平仄格式是可以通过相对、相粘推导出来,而且首句(格律诗中的任何一句)必然是律句。
什么是律句?即遵守平仄两两相替的句子,对于五言来说,就是指二、四位置上的平仄必须相反,交替前进,所以叫作平仄相替。
我们会发现在五言中的四种律句基本格式:
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
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
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
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
这就是两种平仄相替格式在尾字平仄不同下的组合,也是形成所有格律诗的基本格式的基础。
如果一首诗是以“平平平仄仄”来开头,首句如果收仄,则不押韵,我们称之为“平起不入韵”格式的近体诗。相对的,如果首句平仄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则肯定是押韵句,我们就称之为“平起入韵”格式。
所以相对应的就出来四种基础格式:
平平平仄仄——平起不入韵
仄仄仄平平——仄起入韵
仄仄平平仄——仄起不入韵
平平仄仄平——平起入韵
因为五律也就是这四种格式,分别以四种律句开头,剩下来的平仄关系,根据相对、相粘的规则进行推导即可。
假设我们的五律第一句是平起仄收的律句,根据相对原则,首句为“平平平仄仄”,下句自然应该是“仄仄仄平平”。
格律诗的句间关系第二种就是相粘,指下一联的出句关键位置平仄要和上一联对句的平仄关系相同。
首联对句的平仄为“仄仄仄平平”,那么颔联的出句就必须在二、四位置为“仄、平”的基础上调整尾字平仄为仄声,因此得到这一句的平仄是“仄仄平平仄”。
而颔联对句同样遵守相对原则——一联之内出对句关键位置平仄相对,上下联之间对出句关键平仄相粘,就是格律诗的平仄推导关系。
后面的四句,按照这个原则继续推导,就可以得出这首“平起不入韵”的五律基本格式:
平起不入韵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另外三种格式的平仄关系:
平起入韵
平平仄仄平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仄起不入韵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起入韵
仄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关于五律的平仄格律和五律平仄在线检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五律的平仄格律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温度5~17°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五律的平仄格律,以及五律平仄在线检测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- 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?
- 五律的四种平仄韵
- 五言律诗平仄格式
-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- 五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什么?
Q1: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五律/平仄
五言的/平仄,只有四个类型,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。即:
仄仄/平/平仄,
/平/平仄仄/平;
/平/平/平仄仄,
仄仄仄/平/平。
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,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/平仄格式 。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,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。
(1)五律仄起式
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
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
春望(唐代•杜甫)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掻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另一式,首句改为仄仄仄/平/平,其余不变。
(2)五律/平起式
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
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
山居秋暝(唐代王维)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另一式,首句改为/平/平仄仄/平,其余不变[11]。
七律/平仄
七律是五律的扩展,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。仄上加/平,/平上加仄。试看下面的对照表:
(1)/平仄脚
五言仄起仄收 ○○仄仄/平/平仄
七言/平起仄收 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
(2)仄/平脚
五言/平起/平收 ○○/平/平仄仄/平
七言仄起/平收 仄仄/平/平仄仄/平
(3)仄仄脚
五言/平起仄收 ○○/平/平/平仄仄
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/平/平/平仄仄
(4)/平/平脚
五言仄起/平收 ○○仄仄仄/平/平
七言/平起/平收 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
因此,七律的/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,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,即:
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
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
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由这两联的/平仄错综变化,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。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,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。
(1)仄起式
仄仄/平/平仄仄/平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书愤(宋代•陆游)
早岁那知世事艰?中原北望气如山。楼船夜雪瓜州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
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?
另一式,第一句改为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其余不变。
(2)/平起式
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另一式,第一句改为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其余不变[16]。
粘对
律诗的/平仄有"粘对"的规则。
对,就是/平对仄,仄对/平。也就是上文所说的:在对句中,/平仄是对立的。
五律的"对",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,即:
(1)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(2)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
七律的"对",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,即:
(1)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(2)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如果首句用韵,则首联的/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。由于韵脚的限制,也只能这样办。这样,五律的首联成为:
(1)仄仄仄/平/平,/平/平仄仄/平。
或者是:
(2)/平/平仄仄/平,仄仄仄/平/平。
七律的首联成为:
(1)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或者是:
(2)仄仄/平/平仄仄/平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粘,就是/平粘/平,仄粘仄;后联出句第二字的/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。具体说来,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,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,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。上文所述的五律/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,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。试看毛主席的《长征》,第二句"水"字仄声,第三句"岭"字跟着也是仄声;第四句"蒙"字/平声,第五句"沙"字跟着也是/平声;第六句"渡"字仄声,第七句"喜"字跟着也是仄声。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。 粘对的作用,是使声调多样化。如果不"对",上下两句的/平仄就雷同了;如果不"粘",前后两联的/平仄又雷同了。
Q2: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?
五言律诗平仄规律如下:
1、同句交替:
以五言为例,凡第一个节奏用“平平”,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仄仄”,第三个节奏又要用“平”,反之,第一个节奏用“仄仄”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平平”,第三个节奏就要用“仄”。七言诗则依此类推。是为组句规则。
2、上下句相对:
如出句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对句就要为“仄仄平平仄”,出句为“仄仄平平仄”对句就要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七言依此类推。是为组联规则。
3、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“粘”,即相同,是为组篇规则。
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,不存在上下联。律诗八句,每两句为一联,每诗四联。
平仄目的
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,可以取悦于读者,或可以传情达意,给人启发。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,读起来抑扬顿挫、朗朗上口,平仄之说就此诞生。
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,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,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,大大地误入歧途、有违初衷。
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、因地而异、因人而异,众说纷纭,难以统一、难以规范,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,学会的人无法运用,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,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。
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、服务大众,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,让人觉得高不可攀、望而生畏。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,应该走进课堂、走进课本、走进考卷,让教师、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、共同参与。
Q3:五律的四种平仄韵
五律平仄的基本句型也有四种组合方式,与七律的谱式编码相同。只是少了开头两字,首句的平起要改为仄起,或者是将仄起改为平起。
再来回顾一下五律的四种基本句型:
五律的四种平仄谱式如下所示:
第一式:首句仄起不入韵式
①②③④①②③④
第二式:首句平起入韵式
②④①②③④①②
第三式:首句平起不入韵式
③④①②③④①②
第四式:首向仄起入韵式
④②③④①②③④
五律的四种平仄谱式,其首句入韵或不入韵以及各平仄句型的数字编码,都与七律相同。
可照七律中的说法,理解记忆。
五律的平仄谱式的诗例,如下所示:
第一式:首句仄起不入韵式
《春夜喜雨》唐 · 杜甫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
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 (八庚)
第二式:首句平起入韵式
《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》唐・王维
天官动将星,汉地柳条青。
万里鸣刁斗,三军出井陉。
忘身辞凤阙,报国取龙庭。
岂学书生辈,窗间老一经。(九青)
第三式:首句平起不入韵式
《云阳馆与韩绅宿别》 唐 · 司空曙
故人江海别,几度隔山川。
乍见翻疑梦,相悲各问年。
孤灯寒照雨,湿竹暗浮烟。
更有明朝恨,离杯惜共传。(一先)
第四式:首句仄起入韵式
《伊川独游》 宋· 欧阳修
东郊渐微绿,驱马忻独往。
梅繁野渡晴,泉落春山响。
身闲爱物外,趣远谐心赏。
归路逐樵歌,落日寒川上。(十五删)
五律和七律的不同,是它们的正格谱与偏格谱恰好相反。在五律四种谱式中,第一式、第三式常见,第四式次之,第二式用得最少。
所以,五律的正格谱应该是第一式和第三式,偏格谱是第二式和第四式,这也是从五律使用频率统计中得到的。
五言律诗,齐梁时期主要使用的是第一式和第三式,唐代以後才发展出第二式和第四式。
Q4:五言律诗平仄格式
1、五言律诗,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,属于近体诗的范畴,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,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、对偶的新体诗,至初唐沈佺期、宋之问时基本定型,成熟于盛唐时期。全篇共八句,每句五个字,有仄起、平起两种基本形式,中间两联须作对仗。代表作品有李白的《送友人》、杜甫的《春望》、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等。
2、
第一种格式:首句入韵仄起式
(仄)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示例:(唐)许浑《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》
红叶晚萧萧,长亭酒一瓢。
残云归太华,疏雨过中条。
树色随山迥,河声入海遥。
帝乡明日到,犹自梦渔樵。
第二种格式:首句不入韵仄起式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示例:(唐)杜甫《春望》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掻更短,浑欲不胜簪
第三种格式:首句入韵平起式
平平仄仄平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示例:(唐)李商隐《晚晴》
深居俯夹城,春去夏犹清。
天意怜幽草,人间重晚晴。
并添高阁迥,微注小窗明。
越鸟巢乾后,归飞体更轻。
第四种格式:首句不入韵平起式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示例:(唐)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
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
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(说明: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;黑体字为韵脚,要求用平声)
Q5: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1、同句交替:
以五言为例,凡第一个节奏用“平平”,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仄仄”,第三个节奏又要用“平”,反之,第一个节奏用“仄仄”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平平”,第三个节奏就要用“仄”。七言诗则依此类推。是为组句规则。
2、上下句相对:
如出句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对句就要为“仄仄平平仄”,出句为“仄仄平平仄”对句就要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七言依此类推。是为组联规则。
3、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“粘”,即相同,是为组篇规则。
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,不存在上下联。律诗八句,每两句为一联,每诗四联。例如:
春望(杜甫)
国破山河在,(仄仄平平仄)
城春草木深。(平平仄仄平)
感时花溅泪,(平平平仄仄)
恨别鸟惊心。(仄仄仄平平)
烽火连三月,(仄仄平平仄)
家书抵万金。(平平仄仄平)
白头搔更短,(平平平仄仄)
浑欲不胜簪。(仄仄仄平平)
第一二句为“首联”,三四句为“颌联”,五六句为“颈联”,七八句为“尾联”。每联之内,平仄相对,上下联之间,平仄相粘(即相同),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。平白了这三个规则,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。
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,那就先别理这些,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。
另外,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,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,在仔细看看,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。
如第三句“感时花溅泪”,按规则应为“平平平仄仄”,但首字“感”是个仄声字,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?不是的,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:
“一三五不论、二四六分明”
实际就是说,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,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。正如例子中所见,凡平仄“不拘”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。
由于近体诗只能押“平”声韵,故凡要押韵的位置(五言的第五字、七言的第七字)只能用平声字,这是指偶数句而言,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,奇数句(第一三五七句)末字就要用仄声字。
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,前面说过,首句可以押韵,也可以不押,如果押韵的话,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“平”声字。
扩展资料:
五言律诗的平仄,有四个基本句式:(一)仄仄平平仄; (二)平平仄仄平;(三)平平平仄仄;(四)仄仄仄平平。
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,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。
第一种是以“仄仄平平仄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仄起仄收式。
第二种是以“平平仄仄平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平起平收式。
第三种是以“平平平仄仄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平起仄收式。
第四种以“仄仄仄平平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仄起平收式。
参考资料来源:人民网-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(诗词格律解说(7))
Q6:五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什么?
格律诗是由律句组成,句子之间相互遵守相对、相粘规则的诗歌文体。
所有格律诗的平仄关系都是由首句决定的——后面的平仄格式是可以通过相对、相粘推导出来,而且首句(格律诗中的任何一句)必然是律句。
什么是律句?即遵守平仄两两相替的句子,对于五言来说,就是指二、四位置上的平仄必须相反,交替前进,所以叫作平仄相替。
我们会发现在五言中的四种律句基本格式:
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
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
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
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
这就是两种平仄相替格式在尾字平仄不同下的组合,也是形成所有格律诗的基本格式的基础。
如果一首诗是以“平平平仄仄”来开头,首句如果收仄,则不押韵,我们称之为“平起不入韵”格式的近体诗。相对的,如果首句平仄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则肯定是押韵句,我们就称之为“平起入韵”格式。
所以相对应的就出来四种基础格式:
平平平仄仄——平起不入韵
仄仄仄平平——仄起入韵
仄仄平平仄——仄起不入韵
平平仄仄平——平起入韵
因为五律也就是这四种格式,分别以四种律句开头,剩下来的平仄关系,根据相对、相粘的规则进行推导即可。
假设我们的五律第一句是平起仄收的律句,根据相对原则,首句为“平平平仄仄”,下句自然应该是“仄仄仄平平”。
格律诗的句间关系第二种就是相粘,指下一联的出句关键位置平仄要和上一联对句的平仄关系相同。
首联对句的平仄为“仄仄仄平平”,那么颔联的出句就必须在二、四位置为“仄、平”的基础上调整尾字平仄为仄声,因此得到这一句的平仄是“仄仄平平仄”。
而颔联对句同样遵守相对原则——一联之内出对句关键位置平仄相对,上下联之间对出句关键平仄相粘,就是格律诗的平仄推导关系。
后面的四句,按照这个原则继续推导,就可以得出这首“平起不入韵”的五律基本格式:
平起不入韵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另外三种格式的平仄关系:
平起入韵
平平仄仄平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仄起不入韵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起入韵
仄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关于五律的平仄格律和五律平仄在线检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五律的平仄格律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湿度46%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五律的平仄格律,以及五律平仄在线检测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- 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?
- 五律的四种平仄韵
- 五言律诗平仄格式
-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- 五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什么?
Q1: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五律/平仄
五言的/平仄,只有四个类型,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。即:
仄仄/平/平仄,
/平/平仄仄/平;
/平/平/平仄仄,
仄仄仄/平/平。
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,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/平仄格式 。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,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。
(1)五律仄起式
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
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
春望(唐代•杜甫)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掻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另一式,首句改为仄仄仄/平/平,其余不变。
(2)五律/平起式
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
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
山居秋暝(唐代王维)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另一式,首句改为/平/平仄仄/平,其余不变[11]。
七律/平仄
七律是五律的扩展,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。仄上加/平,/平上加仄。试看下面的对照表:
(1)/平仄脚
五言仄起仄收 ○○仄仄/平/平仄
七言/平起仄收 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
(2)仄/平脚
五言/平起/平收 ○○/平/平仄仄/平
七言仄起/平收 仄仄/平/平仄仄/平
(3)仄仄脚
五言/平起仄收 ○○/平/平/平仄仄
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/平/平/平仄仄
(4)/平/平脚
五言仄起/平收 ○○仄仄仄/平/平
七言/平起/平收 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
因此,七律的/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,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,即:
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
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
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由这两联的/平仄错综变化,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。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,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。
(1)仄起式
仄仄/平/平仄仄/平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书愤(宋代•陆游)
早岁那知世事艰?中原北望气如山。楼船夜雪瓜州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
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?
另一式,第一句改为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其余不变。
(2)/平起式
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另一式,第一句改为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其余不变[16]。
粘对
律诗的/平仄有"粘对"的规则。
对,就是/平对仄,仄对/平。也就是上文所说的:在对句中,/平仄是对立的。
五律的"对",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,即:
(1)仄仄/平/平仄,/平/平仄仄/平。(2)/平/平/平仄仄,仄仄仄/平/平。
七律的"对",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,即:
(1)/平/平仄仄/平/平仄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(2)仄仄/平/平/平仄仄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如果首句用韵,则首联的/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。由于韵脚的限制,也只能这样办。这样,五律的首联成为:
(1)仄仄仄/平/平,/平/平仄仄/平。
或者是:
(2)/平/平仄仄/平,仄仄仄/平/平。
七律的首联成为:
(1)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,仄仄/平/平仄仄/平。
或者是:
(2)仄仄/平/平仄仄/平,/平/平仄仄仄/平/平。
粘,就是/平粘/平,仄粘仄;后联出句第二字的/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。具体说来,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,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,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。上文所述的五律/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,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。试看毛主席的《长征》,第二句"水"字仄声,第三句"岭"字跟着也是仄声;第四句"蒙"字/平声,第五句"沙"字跟着也是/平声;第六句"渡"字仄声,第七句"喜"字跟着也是仄声。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。 粘对的作用,是使声调多样化。如果不"对",上下两句的/平仄就雷同了;如果不"粘",前后两联的/平仄又雷同了。
Q2: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?
五言律诗平仄规律如下:
1、同句交替:
以五言为例,凡第一个节奏用“平平”,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仄仄”,第三个节奏又要用“平”,反之,第一个节奏用“仄仄”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平平”,第三个节奏就要用“仄”。七言诗则依此类推。是为组句规则。
2、上下句相对:
如出句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对句就要为“仄仄平平仄”,出句为“仄仄平平仄”对句就要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七言依此类推。是为组联规则。
3、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“粘”,即相同,是为组篇规则。
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,不存在上下联。律诗八句,每两句为一联,每诗四联。
平仄目的
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,可以取悦于读者,或可以传情达意,给人启发。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,读起来抑扬顿挫、朗朗上口,平仄之说就此诞生。
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,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,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,大大地误入歧途、有违初衷。
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、因地而异、因人而异,众说纷纭,难以统一、难以规范,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,学会的人无法运用,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,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。
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、服务大众,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,让人觉得高不可攀、望而生畏。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,应该走进课堂、走进课本、走进考卷,让教师、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、共同参与。
Q3:五律的四种平仄韵
五律平仄的基本句型也有四种组合方式,与七律的谱式编码相同。只是少了开头两字,首句的平起要改为仄起,或者是将仄起改为平起。
再来回顾一下五律的四种基本句型:
五律的四种平仄谱式如下所示:
第一式:首句仄起不入韵式
①②③④①②③④
第二式:首句平起入韵式
②④①②③④①②
第三式:首句平起不入韵式
③④①②③④①②
第四式:首向仄起入韵式
④②③④①②③④
五律的四种平仄谱式,其首句入韵或不入韵以及各平仄句型的数字编码,都与七律相同。
可照七律中的说法,理解记忆。
五律的平仄谱式的诗例,如下所示:
第一式:首句仄起不入韵式
《春夜喜雨》唐 · 杜甫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
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 (八庚)
第二式:首句平起入韵式
《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》唐・王维
天官动将星,汉地柳条青。
万里鸣刁斗,三军出井陉。
忘身辞凤阙,报国取龙庭。
岂学书生辈,窗间老一经。(九青)
第三式:首句平起不入韵式
《云阳馆与韩绅宿别》 唐 · 司空曙
故人江海别,几度隔山川。
乍见翻疑梦,相悲各问年。
孤灯寒照雨,湿竹暗浮烟。
更有明朝恨,离杯惜共传。(一先)
第四式:首句仄起入韵式
《伊川独游》 宋· 欧阳修
东郊渐微绿,驱马忻独往。
梅繁野渡晴,泉落春山响。
身闲爱物外,趣远谐心赏。
归路逐樵歌,落日寒川上。(十五删)
五律和七律的不同,是它们的正格谱与偏格谱恰好相反。在五律四种谱式中,第一式、第三式常见,第四式次之,第二式用得最少。
所以,五律的正格谱应该是第一式和第三式,偏格谱是第二式和第四式,这也是从五律使用频率统计中得到的。
五言律诗,齐梁时期主要使用的是第一式和第三式,唐代以後才发展出第二式和第四式。
Q4:五言律诗平仄格式
1、五言律诗,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,属于近体诗的范畴,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,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、对偶的新体诗,至初唐沈佺期、宋之问时基本定型,成熟于盛唐时期。全篇共八句,每句五个字,有仄起、平起两种基本形式,中间两联须作对仗。代表作品有李白的《送友人》、杜甫的《春望》、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等。
2、
第一种格式:首句入韵仄起式
(仄)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示例:(唐)许浑《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》
红叶晚萧萧,长亭酒一瓢。
残云归太华,疏雨过中条。
树色随山迥,河声入海遥。
帝乡明日到,犹自梦渔樵。
第二种格式:首句不入韵仄起式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示例:(唐)杜甫《春望》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掻更短,浑欲不胜簪
第三种格式:首句入韵平起式
平平仄仄平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示例:(唐)李商隐《晚晴》
深居俯夹城,春去夏犹清。
天意怜幽草,人间重晚晴。
并添高阁迥,微注小窗明。
越鸟巢乾后,归飞体更轻。
第四种格式:首句不入韵平起式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示例:(唐)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
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
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(说明: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;黑体字为韵脚,要求用平声)
Q5: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
1、同句交替:
以五言为例,凡第一个节奏用“平平”,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仄仄”,第三个节奏又要用“平”,反之,第一个节奏用“仄仄”第二个节奏必须用“平平”,第三个节奏就要用“仄”。七言诗则依此类推。是为组句规则。
2、上下句相对:
如出句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对句就要为“仄仄平平仄”,出句为“仄仄平平仄”对句就要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七言依此类推。是为组联规则。
3、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“粘”,即相同,是为组篇规则。
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,不存在上下联。律诗八句,每两句为一联,每诗四联。例如:
春望(杜甫)
国破山河在,(仄仄平平仄)
城春草木深。(平平仄仄平)
感时花溅泪,(平平平仄仄)
恨别鸟惊心。(仄仄仄平平)
烽火连三月,(仄仄平平仄)
家书抵万金。(平平仄仄平)
白头搔更短,(平平平仄仄)
浑欲不胜簪。(仄仄仄平平)
第一二句为“首联”,三四句为“颌联”,五六句为“颈联”,七八句为“尾联”。每联之内,平仄相对,上下联之间,平仄相粘(即相同),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。平白了这三个规则,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。
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,那就先别理这些,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。
另外,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,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,在仔细看看,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。
如第三句“感时花溅泪”,按规则应为“平平平仄仄”,但首字“感”是个仄声字,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?不是的,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:
“一三五不论、二四六分明”
实际就是说,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,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。正如例子中所见,凡平仄“不拘”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。
由于近体诗只能押“平”声韵,故凡要押韵的位置(五言的第五字、七言的第七字)只能用平声字,这是指偶数句而言,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,奇数句(第一三五七句)末字就要用仄声字。
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,前面说过,首句可以押韵,也可以不押,如果押韵的话,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“平”声字。
扩展资料:
五言律诗的平仄,有四个基本句式:(一)仄仄平平仄; (二)平平仄仄平;(三)平平平仄仄;(四)仄仄仄平平。
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,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。
第一种是以“仄仄平平仄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仄起仄收式。
第二种是以“平平仄仄平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平起平收式。
第三种是以“平平平仄仄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平起仄收式。
第四种以“仄仄仄平平”为首句来组织,叫做仄起平收式。
参考资料来源:人民网-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(诗词格律解说(7))
Q6:五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什么?
格律诗是由律句组成,句子之间相互遵守相对、相粘规则的诗歌文体。
所有格律诗的平仄关系都是由首句决定的——后面的平仄格式是可以通过相对、相粘推导出来,而且首句(格律诗中的任何一句)必然是律句。
什么是律句?即遵守平仄两两相替的句子,对于五言来说,就是指二、四位置上的平仄必须相反,交替前进,所以叫作平仄相替。
我们会发现在五言中的四种律句基本格式:
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
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
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
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
这就是两种平仄相替格式在尾字平仄不同下的组合,也是形成所有格律诗的基本格式的基础。
如果一首诗是以“平平平仄仄”来开头,首句如果收仄,则不押韵,我们称之为“平起不入韵”格式的近体诗。相对的,如果首句平仄为“平平仄仄平”,则肯定是押韵句,我们就称之为“平起入韵”格式。
所以相对应的就出来四种基础格式:
平平平仄仄——平起不入韵
仄仄仄平平——仄起入韵
仄仄平平仄——仄起不入韵
平平仄仄平——平起入韵
因为五律也就是这四种格式,分别以四种律句开头,剩下来的平仄关系,根据相对、相粘的规则进行推导即可。
假设我们的五律第一句是平起仄收的律句,根据相对原则,首句为“平平平仄仄”,下句自然应该是“仄仄仄平平”。
格律诗的句间关系第二种就是相粘,指下一联的出句关键位置平仄要和上一联对句的平仄关系相同。
首联对句的平仄为“仄仄仄平平”,那么颔联的出句就必须在二、四位置为“仄、平”的基础上调整尾字平仄为仄声,因此得到这一句的平仄是“仄仄平平仄”。
而颔联对句同样遵守相对原则——一联之内出对句关键位置平仄相对,上下联之间对出句关键平仄相粘,就是格律诗的平仄推导关系。
后面的四句,按照这个原则继续推导,就可以得出这首“平起不入韵”的五律基本格式:
平起不入韵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另外三种格式的平仄关系:
平起入韵
平平仄仄平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仄起不入韵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起入韵
仄仄仄平平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关于五律的平仄格律和五律平仄在线检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五律的平仄格律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紫外线很弱